- 最后登录
- 2013-10-6
- 注册时间
- 2011-7-23
- 阅读权限
- 90
- 积分
- 9937
- 纳金币
- 9935
- 精华
- 1
|
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需求仍然很大,这为“中国制造”带来诸多表面上的好处。首先,这促成了在过去30年中中国的出口额大幅上升,中国在2010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同时,这促进了中国的制造工业发展,使企业和政府都加大了固定设备的投资,还使人民币稳定升值。中国人民具有更高的购买力了,生活水平相应提高。
一枚硬币的两面
然而硬币都有两面,我们非常容易看到这个现象所带来的好处,而忽略了背后所隐含的问题。首先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即将失去,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低于中国,能生产出同质的产品。这方面的问题不再赘述。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品质量。中国企业很少拥有自己的品牌,更多是代工或者生产某个产品的零部件。顾客的消费心理是,如果某个品牌的口碑好,他们会记住品牌所在地而不管这个产品具体是在哪里制造的。如日本的索尼、美国的戴尔。但如果这个产品出了问题,比如我的索尼电脑的排风系统坏了,我会仔细去看,发现原来这个排风系统是中国生产的,就会对中国产品留下不好的印象,而并不会对索尼品牌所在地日本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口碑仍在不停下滑
在2004年和2010年,我和《质量管理》杂志联合起来做过两次调查,主要针对美国的消费者群体。根据顾客问卷调查的反馈我们发现,“中国制造”已经让顾客感觉到“被欺骗”。从2004年到2010年,情况不但没有被改善,反而越来越糟。 2010年,“中国制造”产品的平均得分是2.802,介于“被欺骗”和“不值这个价”之间。而在2004年,中国产品的平均得分为3.467,虽不理想,但至少比现在的情况好多了。这就意味着,中国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消费者心里的价值降低了将近20%。
做一个横向的比较,中国制造和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相比,情况也不容乐观。同样从这个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国产品的得分为2.097(差的等级),非中国制造的产品得分为7.585(好的等级)。我们还调查了顾客对国内外制造的产品使用寿命,国外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为 72.12月,中国制造的产品的使用寿命仅为27.31月。
有需求≠受欢迎
但是,仍有源源不断的商品从中国出发运往全球各地。比如在2010年,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总价值达到5.88万亿美元。我们都会问,既然中国制造的口碑如此之差,为何需求还如此旺盛呢?
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目前中国的企业非常善于生产组织类产品(organizational product),却没有能力生产出消费者类产品(customer product)。组织类产品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超市货。特点是同质化、价格低、使用寿命短、高故障率。中国出口到海外的货物,下游客户大多数是大型零售商,例如沃尔玛、塔吉特(target)之类的超市,而无法直面消费者的需求。大型超市选择供货商的最大原则就是低价,使用寿命短反而可以促使顾客多次购买。这样看来,中国制造是海外很多超市的理想供货商。短期来看,这可以增加利润,但与那些不断创新、直面顾客需求的企业相比,迟早是会被淘汰的。与组织类产品相比,消费者类产品的特点是差异化、高质量、以消费者需求为第一满足点。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创新,倾听消费者的声音。例如苹果,以“创新”作为推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动力,以客户的完美体验作为企业使命。
该醒了
中国的企业家该醒了。他们只有一条路,就是改变。在中国,很多企业家的自我感觉都非常好。他们生产低价的衣服、玩具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很大的市场占有率,觉得自己已经很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去改变?所以,改变企业家观念的第一步就是要唤醒他们。是时候该做出改变,中国的企业离成功还很远呢。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被唤醒,跟着消费者需求走,发展本土的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建立了一批有竞争力的民族品牌。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举动。中国现在所处的阶段和日本二战之前的一个状况有些相似,产业的发展初期,就如现在的中国所经历的,产量的大幅提升能迅速获取市场,但下一阶段呢? 具体说来,中国企业有以下几方面可以改进:
1.调整企业的发展思路,从以往单纯满足最低产品要求到把产品质量提升到平均水平以上。
2. 把发展重心放在原材料的质量监控和安全生产上。提高中国产品的可信赖性。
3.重视设计流程,强调创新,用“创新”理念把3个P紧紧联系起来,分别是人(people)、产品(product)和流程(processes)。
4.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自动化程度,降低产品对人工劳动力的过度依赖。
最后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就是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品牌,没有品牌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有了品牌,企业自然会对质量的理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自然会重视产品的安全性和降低故障率,肯定会把创新贯穿到整个流程中。到那个时候,企业生产的已不仅仅是组织类产品了,面对的下游客户已经不是执行低价策略的各种超市,而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需求,直接接受他们的选择。有自己的品牌,会促使企业去生产消费者类产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