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金网
标题:
全球化的万向模式
[打印本页]
作者:
BU Secret
时间:
2012-1-5 10:27
标题:
全球化的万向模式
被问及何时能开上“万向”牌汽车时,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婉转地表示没有时间表,但他也不忘补充一句,“有目标,一定要去做”。
在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摸爬滚打40多年,鲁冠球已经带领万向,从当年7人、区区4000元起家的集体工厂,变身为中国最大、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并且把触角伸向了汽车产业外的新能源、农业、金融、房地产等九大产业,年营收总额已超800亿元。
与大部分中国民营企业不同,万向的成功,得益于它走了一条从海外带动国内的逆向路线。凭着在海外游泳所练就的好水性,乘着国内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的好时机,万向部分汽车零部件专业产品在国内市场取得了65%以上的优势份额。
尽管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鲁冠球依然十分谦逊:“万向离成功还早着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毫无疑问,正是这样一种不断向前、永不自满的精神,使万向从一个乡镇工厂,一步一步走向世界舞台,如今成为全球知名的跨国集团。
海外搏杀练就真本事
美国市场上每三辆汽车中,就有一辆使用了万向的产品。万向美国公司,通过近20年来以并购等方式,在海外拥有近30家子公司,被誉为中国在美国投资最成功的企业之一。然而,这一辉煌是曾经艰辛打拼的结果。鲁冠球说:“万向最初拓展海外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当时还没有清晰的国际化思路,想的就是如何为自己的产品找销路。”的确,在计划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当时,作为乡镇企业,万向很难进入国家计划,国内市场基本没有容身之地。然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市场环境相逼,最终促使万向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1984年春天,国际汽车零配件巨头美国舍勒兄弟公司通过广交会了解到万向,随即双方展开接触,万向质量上乘的产品让美国人非常满意,一份向美国出口3万套万向节总成的合同也被迅速签订,而这,也是日后被人们传为佳话的中国汽车产业“出口第一单”。市场的检验使得万向的产品得到了客户的信赖,次年舍勒公司与万向再次签订了一份为期五年、每年向美方出口20万套万向节的意向书。
高质量的产品加上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这些优势使万向在海外市场不断前进与发展。即使是在1987年因为拒绝舍勒公司包销万向产品而被封杀的情况下,万向依然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先后把产品打入意大利、法国、德国等18个国家的市场。而在世界各地转了一圈也未能找到如万向那般价廉物美产品的舍勒公司,最后还是回头找到万向,此后每年双方的交易额多达数百万美元。1991年5月,笑意盈盈的鲁冠球手持万向节,成为美国《新闻周刊》的封面人物。
1994年,万向美国公司成立,这是万向集团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此举大大提升了万向在海外市场的活动能力,推动了万向加快构建国际市场网络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万向美国公司这个桥头堡,万向得以与美国市场零距离接触,了解掌握最新的市场情报与客户信息,在推动业务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更使万向的业务层次得到提高。1997年8月,万向获得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订单,成为第一家进入美国一流主机配套市场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两年之后,万向又进入了福特的配套体系。经过数年的努力,万向产品在美国市场基本上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万向美国公司的角色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其功能开始由海外销售为主向海外并购转变,毫无疑问,这其中透露着万向往产业链上游渗透的决心!从收购曾经带领万向进入海外市场的领路人舍勒公司,到此后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收入囊中,万向开始进入其所说的“资本式经营,国际化运作”的时代。就像万向美国公司总经理倪频所说:“万向美国公司看起来做的是汽配,但其实做的是资源整合。”
对于万向在海外市场打拼近30年的所得,万向集团的许多老员工都颇有感悟。万向传动轴有限公司总经理顾福祥说道:“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观念上与国际接轨了,并且培养了一批训练有素的员工。每次和海外企业接触,包括他们来中国对我们进行考察,对我们而言都是一种观念上的交流借鉴。准时按地交货、保证质量,这些现在看起来很正常的要求,对当时的国内企业而言是很欠缺的。万向因为要在海外市场做生意,所以这方面就走在了国内同行前面。除了观念,在与海外市场的接触中,我们还看到了自己和其他竞争对手在技术上、管理上的差距,这促使我们奋起直追。如果当时我们不与海外市场接触,就待在国内,来一批订单做一批订单,那么万向集团也不会有今天。”
万向集团副总裁、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建群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如果我们把万向集团比成一棵树,那么这就是一棵一直在野外生长的树,寒冬酷暑,日晒雨淋,各种艰苦的环境都经历过。加入WTO的时候,国内一些企业很紧张,但我们一点都不怕,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在海外市场打拼了那么多年,国际竞争的那一套东西万向已经非常熟悉,因此加入WTO之后的变化对于万向而言根本不是问题。”
凭海外经验驰骋国内市场
按照一般人的看法,经过海外市场的多年打拼,国内市场对于万向而言应该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客观地说,这样的讲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不论从技术能力、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来说,万向无疑是市场上的佼佼者,然而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使得万向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并不能完全释放出来,相较只看重产品性价比的海外市场,国内竞争中有着更多的非市场因素。
作者:
此瑜非彼鱼
时间:
2012-1-6 22:10
作者:
奇
时间:
2012-5-2 23:19
赞一个,哈哈
作者:
菜刀吻电线
时间:
2012-6-23 23:18
提醒猪猪,千万不能让你看见
作者:
菜刀吻电线
时间:
2012-7-25 23:24
既来之,则看之!
作者:
C.R.CAN
时间:
2012-9-29 23:22
我是老实人,我来也!
作者:
菜刀吻电线
时间:
2013-1-28 23:23
我是老实人,我来也!
作者:
C.R.CAN
时间:
2013-2-12 23:28
再看一看,再顶楼主
欢迎光临 纳金网 (http://rs.narkii.com/club/)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