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金网
标题:
科技试水文化_新媒体要对新技术保持敏感嗅觉
[打印本页]
作者:
驰骋的风
时间:
2012-10-10 13:16
标题:
科技试水文化_新媒体要对新技术保持敏感嗅觉
摘要:我们在文化市场的竞争绝不仅仅是经济的竞争,而是价值观的争夺。如果我们丢失了文化的市场,那要比我们丢失皮鞋市场、轮胎市场、汽车市场要严峻得多。中央指出,要让科技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从而催生了CT(文化科技)产业。
导读:从去年10月到今年5月,从中央到各部委共下发了三个重要文件,将文化产业上升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位置,并指出要让科技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与科技融合,催生了中国的CT(Culture Technology文化科技)产业。
关健词:文化、科技、CT产业、电影、舞美、数字出版、新媒体
2012年前8个月,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从去年的51.6%跌到了26%。原因何在?最大的问题就在3D,国产电影在技术薄弱的情况下被全线击败。专家指出,我们对文化市场的争夺绝不仅仅是经济的争夺,而是价值观的争夺。如果我们丢失了文化的市场,那要比我们丢失皮鞋市场、轮胎市场、汽车市场要严峻得多。
从去年10月到今年5月,从中央到各部委共下发了三个重要文件,将文化产业上升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位置,并指出要让科技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与科技融合,催生了中国的CT(Culture Technology文化科技)产业。今天,我们在CT产业已经有水晶石科技这样的优秀企业,但是在发展当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诸多难题。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CT产业在未来的十年里,将在舞台艺术、电影制作、数字出版、文化旅游等众多领域与文化产业一起走向繁荣。
舞美科技:演艺产业繁荣的催化剂
一只修炼千年的狐狸幻化成白衣女子,在美轮美奂的山水之间追求纯真的爱情。张家界以实景山水为背景演出的大型音乐剧——天门狐仙,以山水之美,再加上唯美绚丽的灯光效果,让不少观众以“乾坤奇景、视听盛宴”来形容它。
《天门狐仙》取材于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音乐剧主舞台搭建在奇峰、峡谷、森林、溪流之上,舞台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1万平方米,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演出舞台,也是实景演出当中投资最多(1.2亿元)、舞台机械装置最复杂、灯光设计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大的舞台。音乐剧采用多种现代高科技的舞美特效技术打造出恢弘壮观的场面,还运用了全息投影技术展现故事人物。就连演出现场的音箱也采用了进口的户外防雨、防潮音箱,是目前国内演出项目中最先进的。科技展现艺术之美,在很多领域已经升华、乃至颠覆了传统的艺术形式。
另一个通过科技手段让舞台效果得到升华的代表作品是室内舞台剧——金面王朝。《金面王朝》的演出舞台有2000平方米,以265台电脑灯、500只常规灯以及两台12平方米的LED电子屏,让灯光影像赋予了舞台艺术的灵魂。除了舞美、视频、音乐、灯光、舞台特技、大型舞台机械、360度翻转舞台等艺术手段之外,金面王朝最大的特点是将喷水装置与视频效果相结合,在室内打造了洪水来袭的效果,突破了传统舞台的限制。这在世界室内舞台演出上是一个重要的创举。
《天门狐仙》和《金面王朝》的舞美科技都花费巨大。但科技手段运用得当也能让舞台剧降低成本。据文化部文化信息中心的数据,中国2011年的演出市场,各类大小演出场次共计155万场,上规模的演出上万场,产值高达300亿元以上。其中,舞美方面消耗的人力、物力、成本就占据了整个费用的50%以上。要表现天安门就搭个天安门,要表现城墙就搭上一段城墙,工艺笨重,运输拆装耗工耗时,而且循环使用的周期短,不绿色也不环保。传统布景方式成本高、效果不佳,用高科技的手段取而代之势在必行。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是文艺工作者献给祖国60周年华诞的礼物。如何能让这部举国制作的演艺作品走入寻常百姓中?中央歌剧院让《复兴之路》“瘦身”巡演,将原来3000名演员压缩为200人,演出效果却没有受到影响,原因何在?仿真模拟、高保真视频等现代舞台美术技术,再现了宏大场景,也更容易和观众互动。“瘦身”之后的《复兴之路》一年之内巡演了100场,创造了6千万元的收入。科技不仅让舞美效果得到升华,还降低了舞台搭建成本,更让舞台艺术便于普及与推广。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高科技数字化舞美科技是当今国际艺术科技领域发展的前沿,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将声、光、电、形、影、音等高新技术融为一体,将数字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文化艺术创作工具,将电影、动漫艺术、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舞台场景实现在舞台表演中,实现舞台全方位智能化控制,已是舞美科技发展的进行时。
科技落后:国产电影的危机所在
“2011年,我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是130亿元,其中国产电影所占份额是51.6%;而2012年的前8个月,我们的国产电影票房占有率已经跌到了26%。8个月就跌去了一半的市场份额,长此下去,虽然票房收入一直在增长,但国产电影的占有率却越来越低,这是电影产业繁荣背后的隐忧。”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的忧虑代表了文化产业很多学者的观点。
问题出在了哪里?“国产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3D。去年开始3D电影已成为世界电影的主流。今年的主流商业电影中绝大部分是3D影片。3D电影创造了新的电影制作技术、新的体验,也创造了新的市场。而国产电影在技术薄弱的情况下被全线击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分析一针见血:“我们只有电影《画皮2》用了很少的3D技术。但也只有这部电影,创造了7亿元的票房收入,创国产电影最高票房收入。”
“不只是在3D技术方面我们没有应对挑战的能力。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文化产业的条块分割。传统产业按照传统的模式发展,新媒体在自顾自地发展,它们之间很难产生‘化学反应’。行业和行业之间没有融合,区域和区域之间没有融合。所以我们只是勉强去学西方的技术,永远跟着人家跑,我们没有在跨界融合领域碰撞出创新的思维。”
在中外电影当中,运用3D技术最成功的还是《阿凡达》。《阿凡达》对计算机技术、CAD技术进行了全面应用。《阿凡达》中60%的画面是由计算机生成的,其中包括虚拟摄影、面部表情捕捉还原用的三维立体系统等等。从演出、拍摄到后期剪辑都大量应用了3D技术。这是对传统电影拍摄理念的颠覆。过去我们把内容通过摄影机拍摄、用胶片做载体、在影院放映这样的文化产品叫做电影。现在数字技术来了,完全可以抛弃摄影机,完全可以抛弃胶片,全部影片可以在计算机机房里生成,这还是电影吗?是的,这就是今天的电影,这是一场电影的革命。《阿凡达》就是这次革命的先行者,它的投资只有5亿美元,截止到今年4月它创造的全球票房收入为27亿美元。《阿凡达》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经典案例。
微电影与新技术的融合在于其传播途径
微电影是网络时代的电影形式。微电影之“微”在于:微时长(超短)、微制作(超短的制作周期)、微投资(超小的投资规模),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于中国互联网。微电影由于其三“微”的特性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
微电影兴起于草根,各种参差不齐的小短片来自于各种相机、DV、手机,但真正把它提升到电影层次的,是类似“天堂鸟影像”这样的专业机构,微电影从个人***的随性表达,渐渐登堂入室,上升到电影的层次。
微电影具有与商业联姻的先天基因,它神奇地把广告变成了内容,把品牌、产品通过故事和流动影像来包装、传达。这在营销手段上被称为视频营销。BMW、Levi's、Apple等大品牌对于视频营销已经驾轻就熟。相比电视广告等传统媒体,微电影营销的性价比非常高,其传播范围之广、接受度之高、以及传播成本之低,吸引了众多品牌商前来尝试。
微电影与传统电影不同,它与科技的融合之处不在于制作过程,而在于传播途径。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心主任贾磊磊认为:将“微电影”简单地归类于数字新媒体是不对的。不能因为它微小就把它的电影本质抛到一边。微电影有利于提升电影的社会影响力。这也是数字技术进入电影领域之后,对这个行业的本质影响之一。
华语电影当自强
2012年2月,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达成协议,中国以后每年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以IMAX和3D电影为主。中国在加入WTO时签的协议是每年进口20部影片。这20部影片不全是好莱坞的,还有其他国家的电影。但是今年协议中的14部全部是好莱坞的高清版、高技术电影。所以今年我们国产电影的市场占有率一下子从去年的51.6%跌到了今年的26%。
国产电影必须要重视一个问题:我们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应该重于对票房的争夺。现在我们每年进口34部电影大片,再加上我们买断版权的好莱坞电影。加在一起,每年50多部西方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这对我们的市场造成非常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对华语电影和每一位新老电影人的压力。
我个人认为:在现在的世界电影格局当中,唯一能够跟好莱坞电影进行抗争的就是华语电影,欧洲电影、日本电影、俄罗斯电影都不具备这种力量。最起码在本土市场上我们能够跟好莱坞进行博弈。我们有很多导演单天的票房超过好莱坞电影。但是现在中国观众的习惯被改变了,观影的习惯越来越好莱坞化。我们要扭转这种局面,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单纯去看好莱坞电影。我个人认为未来价值观的战场并不是在社会政治领域,而是在文化领域。文化产业是价值观角逐最激烈的阵地。
美国拍了一部电影叫《穆斯林的无知》,电影播出后引起了全世界穆斯林的反对。因为这部电影所表达的内容与价值观有关。
今天,我们对电影市场份额的争夺绝不仅仅是经济的争夺,而一定是价值观的争夺。好莱坞电影都是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在文化上是被置疑的。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公约上拒绝签字,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日本。我们看《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他虽然是讲一个小分队去营救一个母亲的儿子的故事,但是在影片结束的时候,飘扬的是美国的国旗。
因此,文化的市场不单纯是一个经济的市场。如果我们丢失了文化的市场,那要比我们丢失皮鞋市场、轮胎市场、汽车市场要严峻得多。
文化与科技要进行融合,只有通过科技手段的提高,才能复夺我们丢失的文化市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心主任贾磊磊)
数字出版:科技是内容的载体
如果你到美国西部的黄金海岸度假,在阳光、沙滩的沐浴下,手持一本Kindle电子书读网络小说,那也是惬意和拉风的事情。就算是在国内,在地铁里也有不少人用他们的智能手机阅读,偶尔也会看到有人捧着电子阅读器看书。
随着我们手里的终端形态越来越多样、功能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非纸质的数字图书。
京东商城从今年2月上线电子书业务以来,已经有300万付费阅读的读者,用户数量每月增长30%。据京东商城电子书的版权负责人刘昶表示,京东商城2012年的目标是电子书用户数量达到1千万。
“目前,国内用户对电子书的接受程度还在起步阶段,大部分人还是依赖于传统的纸质阅读。我相信在未来一定时间内,这个趋势会发生改变,数字阅读慢慢地会在更多的人群里、在更多人的阅读时间分配里,占越来越大的比重。假以时日,数字阅读会成为主流阅读方式之一。但其中有很重要的一点:数字阅读的体验应该要不亚于纸书的阅读体验,甚至更优于纸书的阅读体验,这一天才能到来。”刘昶对数字阅读的前景很有信心。
目前电子书的阅读体验不够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最主要的问题是屏的问题。很多家长不让孩子接受现在的终端硬件,包括PAD、智能手机、PC等,是从视力保护的角度出发的。这些终端的显示屏对视力是有伤害的。虽然以Kindle、汉王为代表的电子书阅读器采用了e-ink(电子墨水屏)的技术,能够解决不伤害眼睛的问题,但是e-ink还存在其他问题。目前应用最广的e-ink电子屏是黑白的,这种阅读体验就很单调。E-ink也有彩色的,但是现在开发出来的彩色屏的效果不好,跟苹果iPAD的彩色效果相比差距很大,色彩的艳丽程度和饱和度远远不够。即便如此,e-ink彩屏的价格还很贵,不利于普及和推广。另外,e-ink彩屏的反应速度还很慢,读者滑屏的感觉也不好。”刘昶解释说。
“在欧美,人们数字阅读的工具主要是电子书阅读器和PAD,但在中国,数字阅读的工具主要是手机。手机屏幕的大小是有限的,如果采取流式排版的话,面对一些复杂的公式、专业的图书,就不好呈现。比如,化学公式、图表的排版会非常凌乱。如果采取与纸书同样的版式,手机屏幕比纸书小很多,读者就需要不断地滑屏,阅读体验还是不好。对电子书来说,在格式和排版技术上还存在一些挑战。要把电子书排得像纸书一样精美,目前的技术在很多情况下还做不到。”
做电子书业务需要经常跟出版机构打交道,但是去年在跟出版社打交道的过程中,刘昶发现:虽然大型出版企业的数字平台越来越受重视,但是还有相当多的出版机构,他们做数字出版业务的员工是“打酱油的”。他可能是发行部的员工,也可能是总编室的员工,或者是版权部门的员工……。因为有了数字业务,领导就对他说:这个业务你也顺带做一下。但是对他的绩效考核、业务流程等方面并没有相应的安排,基本上处于“打酱油”的状态。忙的时候,做数字业务就是有一搭的没一搭的。
但是今年,这种状况有所改观。这一年中,淘宝、京东、当当、三大电信运营商纷纷推出数字频道,让出版机构的数字出版收益比原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加。因此,他们越来越意识到,数字出版不再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而是实实在在的发展趋势。
与“打酱油”相关的一种情况是:当京东找到出版机构要销售他们的电子书的时候,这位“打酱油”的数字业务负责人也是一头雾水。这本书的电子版权有没有?电子版权是多长时间?版权有没有授权给别人?已经授予的版权是独家的,还是非独家的?能不能给京东授权?这些版权的问题很复杂,他都需要进行梳理。
如果同意给京东授权,那就需要给京东电子书成品文件。但是在京东商城的400多家电子书供应商里,有电子书成品的出版机构还不到10家。没有成品,就只能给京东送到印刷厂之前的原文件。但是出版机构对原文件的管理也同样很糊涂。
大量图书是一次性印刷的,只印一版,后面不再加印,这样对原文件就不再管理。根本找不到原文件。只能给京东纸书。
找到了原文件的,有些还不是最终文件,上边还带有圈圈来圈出错别字。这是因为,原文件下到印厂之后还会有一些调整,这是在印厂里完成,在印厂修改过的最终版本没有被带回出版机构。
对京东来说,原本角色是很单纯的,只是一个销售企业。但目前的情况是京东不得不承担起电子书产品加工的工作。当出版机构给了京东原文件,京东要对原文件进行加工,将其制作成电子书,这个工作量也是很大的,成本也不低。如果出版机构给不了原文件,只能给纸书,这种情况下京东就只能放弃这本书了。京东商城现在有纸质书120万个品种,电子书20万个品种,虽然目前正规出版物E化品种京东电子书平台占据榜首,但相对于纸书,现有品种还是很少的。增加电子书的品类,也是京东商城电子书平台目前要做的主要工作之一,预计到今年年底,将突破30万个品种。
“这个产业还处在萌芽阶段,消费者的付费习惯、数字阅读的习惯刚刚开始培养,出版机构的角色也刚刚开始转变,一切都是刚刚开始。”刘昶说道,“但我们对这个市场有信心,现在亚马逊的电子书销售量已经超过的纸质图书,我们的市场也一定能起来。”
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副主任刘成勇认为,缺乏标准也阻碍着数字阅读的普及和推广。“纵观数字出版的各个环节,从元数据到编码,再到产品格式,都需要标准。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的标准尚未确定,落后于实际的建设,仅期刊数字产品就有CAJ、VIP、PDF、OPZ等格式。标准不一致导致用户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器,这也增加了用户阅读的成本,同时也不利于行业内容的交换和整合。对于政府和有关部门来讲,数字出版标准的制定必须考虑国内数字出版产业实践;同时,数字出版实践也要尽可能地采用国际、国内相关标准。这样,才能形成利于行业内容的交换和整合的国家标准,结束现在多方割据、纷繁复杂的局面。”
新媒体:要对新技术保持敏感的嗅觉
在iPAD上点开三联生活节气刊,立秋时节,瓜果成熟,树叶飘落,候鸟南飞。音乐与动画、色彩与文字交融,呈现出浓浓的秋意。这不是纸杂志中一张静态的图画可以传达的效果。节气刊是《三联生活周刊》推出的iPAD版互动数字媒体,在苹果APP STORE 新闻类电子出版物当中,排名始终在第一位。
节气刊的制作采用了合作平台的出版解决方案,其中饱含数字杂志的制作、发布、管理技术。此外三联生活周刊新媒体中心还采用了移动广告平台和海量用户身份识别和行为分析技术。
新媒体本身就是数字技术的产物。“我们不能否认,新媒体的诞生与新技术的出现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我们感受到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某种终端越来越被大众所喜爱,网速的提升方便了内容下载,等等。这些技术条件的具备,让我们可以做今天的事情。”新媒体发展中心总监孙艳娜这样认为,“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对新技术保持一定的敏感度。”
技术对新媒体来说不仅仅是工具,而与内容、经营、发展的战略方向密切关联。《三联生活周刊》新媒体部门最早成立的时候有一个技术人员,他从2011年之后就开始逐渐转变角色,2012年正式转为销售人员。因为他是技术出身,在做销售的时候,他能更好地向客户展现出新媒体表现形式的优势。并且,他能敏锐地感觉到新媒体形式的广告对哪类产品能有更好的表达,从而准确地知道哪些广告主是潜在目标客户,会对新媒体广告更感兴趣。
“即便如此,做新媒体也不能唯技术论。”孙艳娜话锋一转。
“刚开始做新媒体的时候,对于媒介的形态有比较大的热情。那个时候,我们技术部门的人员也比现在多。我们做过一些尝试,尽可能展示iPad里面的所有有趣功能,当时做了几个版本的样刊,但是总体感觉很杂乱。我们觉得那不是我们想要的内容。最后我们只是选取了我们比较喜欢的中国风的部分,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节气刊的风格。后来我们总结,像“三联”这个积累了80多年的品牌,内容始终是我们最核心的优势。我们不能抛开我们固有的优势和风格,而去一位地追求技术的潮流。因此,我们的宗旨不是去追求将所有好的技术都展现出来。”
“还有,在做新媒体的时候,我们也一直提醒自己,在互联网领域有无限的可能性,即使将产品的覆盖面铺得再大,也不能铺全。所以我们会选择效能比较好的一块。例如,iPAD的读者群,选择能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有更好的体现的形式,做四两拨千金的产品。”
目前,三联生活周刊新媒体中心收入持续增长,其中微博的广告收入也是新媒体收入的主要部分。
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产业有过一些大的数字项目,但是项目数量并不多。典型的比如数字故宫、数字圆明园。但是前几年的技术能力有限,做得效果未必好。
范周教授最近去了台北故宫,他不是为了看文物,主要是想看传统的文化素材怎么样用现代的数字技术去推广。范周教授还参加了一个台北的小型画展,全部是中外名画的数字呈现画。“看了很震憾。我们现在看画要有多少米距离,要戴手套,不可以触摸。数字呈现的名画全是三维的,可以从各个角度看,有些画像水晶石可以做的《清明上河图》一样是动态的。 然后再配这幅画的背景介绍,包括作者、纸张技术、墨的技术等等,都讲得清清楚楚的。我觉得这种技术对艺术的普及和推广非常有帮助,并且有利于文物保护。”
文化与科技融合涉及的领域很多,粗略分类大体可分为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文化旅游、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市场管理等九个领域。从技术的角度,在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技术有舞台装备、影视设备、绿色印刷、图形超算、文化资源数字化、数字版权管理、文化安全监管、文化诚信服务、文化内容协同创作与分享、海量内容存储管理与检索、融合网络内容分发传播、交互娱乐与立体展现、3D/4D立体影像、虚拟现实重建、GPU计算处理、LED新材料应用等。此外,还要在文化领域建立标准规范体系,营造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中国CT产业起步
导读: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当中尝到了甜头,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又感受到在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实践中有艰难和苦涩。
关健词:CT产业 韩国CT产业 文化与科技融合
今天,“CT”在百度文库里还只是一个医学领域的术语,而本文所指的“CT”则是文化科技的意思。C(Culture)代表文化,T(Technology)代表技术。CT的概念来自我们的邻邦韩国。韩国从1998年就提出CT概念,2001年将CT产业作为战略发展产业纳入国家计划,韩国的很多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今天我国提出文化与科技融合,融合的落脚点是产业。中国已经有水晶石科技这样在文化和科技领域跨界融合成功的企业。因此,中国的CT产业已经应运而生了。CT在中国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之所以有一些学者将CT产业的概念舶入中国,是为了给我们未来十年着力发展的领域有一个精准的定义。在以往的报道中,笔者曾困惑,如何定位水晶石科技这家企业?是科技的公司,还是文化的公司?当CT的概念提出后,这种困惑将不再,水晶石理所当然是CT产业中的优秀企业。
一个《决定》和两个《纲要》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这是中央全会第一次将文化作为会议的议题,是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全面部署。其中提到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指出要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2012年2月依据《决定》的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又出台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对文化科技创新给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
2012年5月17日(深圳文博会的前一天),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部署,科技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等12个单位在深圳联合召开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了《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简称《纲要》),这是指导文化科技创新、推动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文件。此举标志着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正式启动。
按照《纲要》规划,到2015年,我国将明显提高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初步建立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到2020年,要实现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形成完善的文化科技支撑体系,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纲要》提出,将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包括提高重点文化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创新文化与科技集成创新模式以及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型领军企业。同时,我国还将培育一批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培育发展以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会议当天,由国家科技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五部委认定的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正式在深圳授牌。
三大指导政策的出台,一步步具体和深化,给文化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现状与成绩
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当中尝到了甜头,他们深深地感到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自觉运用科技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2011年8月,基于中国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的计算能力,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与北信酷卡传播科技有限公司联手搭建起“天河-酷卡”超级计算CG渲染云平台。渲染云平台自投入使用以来,不仅为我国以动漫和影视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将服务拓展延伸到了日本和韩国,与好莱坞公司的远程合作也已开展。
在大规模的动画制作项目过程中,特别是三维动画和影视特效的制作,由于复杂的场景和特效,着色渲染需要大量的时间,渲染速度慢成为影视特效和动漫制作的主要瓶颈。目前“天河-酷卡”平台提供的渲染服务,可使一部动画影视作品的渲染制作周期,由原来的4至6个月缩短到几天。2012年,“天河-酷卡”平台已为央视春晚“龙凤呈祥”、“天鹅湖”节目制作了背景灯光秀;完成了三维动漫作品《龙在哪里》样片设计,并为新版电视剧《西游记》的特效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基于天河一号的技术支持,北信酷卡(天津)也在美国洛杉矶建立了分公司。
针对具有移动信息传播需求的企事业单位、传媒出版机构等,方正电子研发设计了方正翔云移动出版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通过提供简单而高效的工作流程,可以帮文化企业轻松设计并制作出交互式互动出版物,如交互式电子书、电子杂志及互动数字教材等。方正翔云移动出版解决方案使互动刊物融音频、视频、全景图、3D图像等多项互动功能于一身。这不但能够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出版传媒机构实现品牌资源、内容资源、广告资源的整合运营。目前,方正翔云的移动出版解决方案已经有商界、电脑报、杭州日报、京华时报、北京日报、中国远洋集团、四川大学等用户。“新媒体市场是方正电子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将在数字印刷、数字出版、数字广电、舆情和字库五大业务板块,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实现公司与产业的共同发展。”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解决方案中心产品总监赵洪岩介绍说,“方正电子在其他文化领域的解决方案还包括教育行业的数字教育解决方案;出版印刷行业的网络印刷、数字印刷、绿色印刷和个性化印刷解决方案;还有跨行业的舆情分析技术等。”
在国际大型项目中,水晶石科技制作的北京奥运会多媒体影像卷轴《千里江山图》、上海世博会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伦敦奥运会数字影像服务已经为读者所熟知。此外,伦敦奥运开幕式烟花采用的中国浏阳烟花,也运用了数码技术。据浏阳金生集团苹果艺术燃放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兴龙介绍,目前浏阳地区的花炮公司已经有不少巨型礼花的创意,通过技术创新也增加了很多燃放效果,图案更加丰富。通过这些创新产品的搭配组合,再加上奥运会主题创意的设定,配合好音乐、光电,才形成伦敦奥运会的精彩烟火表演。
在其他领域,中南传媒与华为公司合资成立的天闻数媒公司已经研发出了电子书包。三频合一和三网合一技术也已经在山东和北京有实际的用户,可以用电视交水电费了。3D打印技术在雕塑、艺术品复制、影视人物造型设计方面都有很多应用。智能电视也是文化娱乐与新技术融合的产物。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文化与科技融合涉及到的中央部委,直接负责的部门就有15个,现在都是按照各自的工作思路开展工作。整体而言,我觉得还缺少一个整体的规划、整体的思路。市场要整合资源,政府也要整合资源。要做到协调官、学、研究和市场各个方面的资源。要尽快确定文化科技创新的关健领域和关健技术,在这些领域联合攻关,有所突破。
艰难与苦涩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又感受到在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实践中有艰难和苦涩。” 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蒋祖烜对此深有体会。“首先是观念问题,在文化领域大部分文化人对于科技融合有三种看法:一是不大相关,文化是文化,科技是科技,内容为王;二是不太重要;三是难以作为。因此,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中间首先需要一场科学技术的启蒙。”
“其次是装备问题,我们国家高端系统的装备对于进口依赖非常高。最近做了一个初步的调研,从电视领域来讲,摄像机、录像机、采访机90%是进口的。在后期制作中,非线性编辑系统、播放系统、上星传输的国产设备最多能占到50%。舞台灯光、音响设备、乐器80%是进口的。新闻出版系统里,电脑可以都用国产的了,但是印刷环节里大家熟悉的是海德堡、罗兰、西门子的印刷机。因此对于核心装备的生产还没有脱离依赖和仿制的阶段,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是技术的问题。即便设备已经引进了,还有对于新技术掌握程度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印刷业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因为这里背靠香港。香港印刷业对于印刷管理的工艺和水平,使得他们用同样的设备印刷产品的品质却比我们高很多。珠三角印刷企业的工期短、工价低、质量好,内地的文化企业宁肯舍近求远到深圳印刷也不愿在本地印刷,其实设备是一样的,只是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
“第四是平台问题。这几年文化部门、广电部门、新闻出版部门从政府扶持企业的角度搭建了许多公共技术平台,光是国家级动漫技术平台全国5家,湖南就落户了2家,但是这些平台落户在一家企业,企业本身用不了,外面的企业也用不上,有一些平台没有很好的发挥它应有的公共技术的作用。”
“第五是融合中的体制、机制问题。文化与科技分属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区域,都存在着一定的壁垒。融合不好的地方还在于缺乏既懂科技,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学校里面要增加文化与科技交叉的学科。传媒大学的做法很好,培养研究生有两个导师,一个是本校的老师,另一个是来自水晶石科技的专家。他们的研究生生源中也有学计算机的本科生。”
不差钱 缺少商业模式和创意
文化科技融合最缺少的是什么?很多人说是缺少复合型人才。诚然,在人才的培养上我们需要下功夫,但是我们最缺的是商业模式和创意。
“现在中国的资本有三千亿左右准备进入文化产业市场,但是现在已经投入的连50%都不到。各个省都成立了文化产业公司,都成立了基金,甚至还有一些省出台了专项资金。北京市的专项资金有一百亿元、基金一百亿元,再加上北京16个区县的整个配套资金还有75亿元,北京市政府可以掌控的是275亿元,每年钱都花不出去,就是因为没有项目。现在的项目都缺少盈利模式。天门狐仙项目投资1.2亿元,当地政府给了税收优惠,预计5年能收回成本。这是比较好的项目了。有的项目做完了,项目负责人把制作费用拿走,以后整个项目就亏得一踏糊涂。”范周教授指出。“另外,我们缺少的就是创意。人家拍了我们的熊猫和花木兰,我们也可以去拍人家的白雪公主,我们为什么拍不出来?因为没有创意。学习西方不可怕,但是我们不能总是跟随,必须要把借鉴和创新结合起来,在跨界的领域碰撞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图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文化与科技融合最缺少的是商业模式和创意。人家拍了我们的熊猫和花木兰,我们也可以去拍人家的白雪公主,我们为什么拍不出来?因为没有创意。学习西方不可怕,但是我们不能总是跟随,必须要把借鉴和创新结合起来,在跨界的领域碰撞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谁主导创新?
四川省文化厅信息中心、产业中心主任赵红川指出,“中小企业应是文化科技创新的主体。很多中小企业的创业者是技术出身的,他们自身是企业创新的直接参与者、管理者、组织者和受益者。我们应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成为新的创新阶层。”但是,今天政府扶持文化科技创新,中小企业能受益吗?
张晓峰成立优玛表现动画工作室今年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2006年他从水晶石公司辞职创业,用张晓峰的话说,“水晶石确实培养了不少人。其中一些优秀的技术人员个人创业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辞职之前,张晓峰是水晶石公司的一名项目经理。
今天,优玛工作室的一项主要业务是做建筑项目漫游效果图,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把房地产项目未来的周边环境、景色、绿化、喷泉等等都一一呈现出来。还可以将不同户型的房间都做成数字样板间,并装修成西式、中式不同风格,都能表现出来。这是实体沙盘和样板间不可能做到的。
其实,几年前张晓峰做过一个山西博物馆的项目,用的也是虚拟现实的技术。相同的技术,博物馆用得很少,房地产业用得很多。过去文化产业立项申请经费不容易,需要向政府要钱,所以项目就很少;像房地产这样的商业应用项目则比较多。从去年开始,房地产市场调控,优玛工作室的生意也少了一些。恰逢此时国家推动文化创新工程,有政府扶持的项目,张晓峰也希望能做一些文化产业的事情。但是看了相关的政策文件,政府扶持项目的门槛对中小企业来说实在是太高了,也只能作罢。目前优玛做得最多的还是房地产业的项目,对国家扶持文化科技创新,张晓峰没有太多感觉,不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在市场层面。
有专家呼吁,现在政府扶持的项目和资金还基本上落在一些大型、集团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参与进来。但中小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应该想办法让他们参与到科技文化创新中来。
韩国CT产业的发展历程
CT产业是韩国提出的概念。韩国对CT产业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韩国是在1998年金融危机后,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提出文化立国的说法。
早在1998年,韩国的一个国家机构——科学技术院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文化产业要形成高附加值就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于是汇同韩国从事电子技术、产业规划、工业规划和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学者共同组成了一个研究会,叫数码文化艺术研究会。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科技技术院看到了一个问题——文化同技术的融合不是某一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而是要把相关部门通过一个机制整合起来,数码文化艺术研究会就是一个融合的纽带。
当时韩国学者袁光然出版了一本书《关于数码文化艺术的发展》,这本书首次提出了CT的概念,把它作为文化内容产业一个新的产业形态。2001年8月17日在韩国国民经济咨询会议上,CT产业这个概念被韩国正式采纳为重要发展对象。韩国当时已经提出了IT、BT、NT、FT、ET等“5T”的概念,再次提出CT就组成了“6T”,“6T”概念当中的“T”都是科技的意思,都是强调科技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韩国在政策层面上为文化和科技的结合提供保障。在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当中规定:文化观光处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开发和商品应用,可以执行相关政策,所需的资金由国库支付;并可依据相关规定在文化产业振兴基金范围内提取。
为了促进文化科技的发展,韩国政府的职能部门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涉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部门比较多,为了使文化科技打开条块分割的格局,把文化科技原来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信息通讯部、产业资源部、科学技术部等部门统统划归到文化部旗下,避免分散在不同部门容易出现合作的困难。
韩国还绘制了CT产业实施的路线图计划,把路线图划为三大领域:一个是产业类别、内容制作技术,包括了动画、电影、游戏、播放,音乐出版;第二是公共技术,包括文化遗产、文化福利;第三是共同技术,包括创作展现、流通、服务等。
从CT概念提出以后,韩国也注意在整个社会普及和推广这个概念。同时,韩国也意识到CT产业要发展最关键的是人才。所以韩国也有意识地把培养CT产业人才纳入战略重点,由政府出面设立了与人才培养有关的一些机构。他们提出要培养出像斯皮尔伯格这样的人物,才能够把文化科技融合得很好。同时他们注意培养跨学科的人才。
韩国CT产业的发展也遇到了艺术和产业对立的问题。很多艺术家排斥科技和商业,一味追求完美的自我创作过程和真正的艺术。要转变观念,同样需要引导。为此,韩国了举办了很多论坛、各种各样的报告会,也是为了扫清障碍,消除壁垒。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很多就是韩国曾经遇到的。韩国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胜冰)
欢迎光临 纳金网 (http://rs.narkii.com/club/)
Powered by Discuz! X2.5